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爱情就被浓缩在那短暂的几个小时之内,有如一杯咖啡里的一块方糖,甜美醇香,让人无限眷恋和回味。若是after sunrise,after sunset,又该如何呢。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想,一块方糖,蓄杯再蓄杯,只怕没了滋味。
记得我爱的那个人从背后将我紧紧抱住,在我耳边喃喃着“就这样变成琥珀吧”的那一刻,我心里酸楚得要命。我们对爱都是这样的恐慌,充满着不安。仿佛爱情总会消失,只有在最爱的时候都幻化成灰,才能守住那份完美。
艳遇大概是对爱情恐慌症者最好的礼物,曾经拥有,胆怯离去,然后在后半生里抱怨着生活的琐碎与无奈,不断咀嚼被自己美化了一次又一次的完美爱情,最后在幻想中孤寂得死去。我讨厌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
但我很喜欢这两部影片,喜欢那两个人,喜欢他们说出的那些美妙无比的话,喜欢灵魂碰撞所带来的声响。
只是,希望,如果有第三部,可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在锅碗瓢盆的撞击中,在孩子的哭闹喊叫中,在这样琐碎平凡的日子里,慢慢地诉说到老......
这也是爱吧,多么勇敢的爱。
作者:Kevin Lee / Senses of Cinema(2004年10月)
校对:覃天
译文首发于《虹膜》
在《爱在日落黄昏时》80多分钟的对话中,最尴尬的时刻发生在政治讨论上,这难道不是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的一种象征吗?影片进行到大约25分钟时,久别的恋人席琳(朱莉·德尔佩饰)和杰西(伊桑·霍克饰)就世界是变得更好还是更糟了展开了一场充满矛盾的讨论。这是一种接近政治讨论的东西,你很少会在一部故事片中看到这些(尽管你可能在当代纪录片中大量接触到它们——现在有一种值得反思的分裂状态)
本质上人和人之间是无法交流的。语言不过是一个被共同认同的信息体系,不过每个人所建造的体系是有很大差别的,那正是出现理解偏差等一系列误解的原因。最近越来越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在看过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后。
其实看过后的感性认识只是有关时间流逝,物是人非。初遇时,一个少女情怀总是诗,一个单纯想法浪漫。这样2个满怀理想,还拥抱着美好未来的陌生人在维也纳这座陌生的城市共同度过了对彼此的未来皆有重大影响的一天。在这一天,他们谈论彼此对世界的看法,毫无顾忌,带点儿少年特有的偏执与天真。在日出之前,一切皆梦幻不真实。最后感情升华,由最初约好的不再见面改为半个月后的再次相约在这座城市。当然,这个约定也显得相当烂漫而不合情理。到这里,Before sunrise完美谢幕,观众还沉浸在一次完全与现实脱节的浪漫约会中无法自拔,并不由自主地开始想象他们今后的美好未来。于是,Before sunset的出现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这是关于十年之后的故事。他们遗憾地错过了彼此,有了各自的家庭事业
要是我没记错的话,看过Before Sunrise后想写一个东西,叫做“一夜情不发生指南”来着,因为我觉得他们叨叨了那么久都没有对接真是一种境界——那可是维也纳,不是皇城根。
九年后的Before Sunset是一个潜伏很久的阴谋,它满足了很多刨根问底派的影迷,顺便彻底熄灭了我纯真的创作灵感,因为老大不小的Céline小姐在车上对孩他爸Jesse小哥说,咱那晚对接了两回,你个白痴。我在满脑子他们还是做了他们还是做了的震惊中默默删除了对于青年男女运用高频率睿智语句成功压抑性本能的探讨。那可是维也纳,不是皇城根。
我不相信结尾处他摸一摸无名指上的枷锁就表示它能够被轻易熔断,他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为了不伤害某些莫名其妙成为生命中最重要东西的东西而坚持另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我们那可怜的孩子常常成为这种莫名其妙行为的莫名其妙的借口。
但我真诚的相信他毫不知羞地以自以为人生中最浪漫也是最后的浪漫一夜为卖点编造成书的确是想重新把她拉出茫茫人海。因为一般而言,拿自己说事的作者总是别有用心。当然,像他这样用真心者相当稀罕。
【爱在日落黄昏时】两个人的华尔兹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jinyulanhu.com/yingshidaquan/vid-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