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的对话语速太快了,虽然比TBBT要慢一点。最后几句对话没字幕,结果在百度上发现有人提问求解最后那句话什么意思——
"You're not an asshole,Mark.You're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
被选出的最佳答案这样讲——“马克,你并不是个混蛋,你只是在太努力地去成为一个混蛋。这样翻译很苍白的,这也很可能是为什么字幕没有翻译的原因。大致要表达的是:马克的内心深处并不坏,只是他表现的让人认为他是个混蛋罢了。含义太丰富,无法完全表达,仔细揣摩一下电影会对这句话有很多感悟。”
影片结尾马克搜索到前女友的页面并且不停刷新,多么意味深长啊~所以这句话我觉得应该这样翻译:马克,你并不是个混蛋,你是有心结。
好吧,我是相当之文艺的译法,但就是这个意思,facebook的诞生以及之后围绕它发生的一切故事,起源就是Erica说他是个混蛋,就此他就落下心结了;而如果pub偶遇的那晚他们冰释前嫌,很可能马克和facebook的发展走向会是另一个故事了,好吧,如果他们冰释前嫌,我们根本就看不到这部电影了。
出于很多种简单的原因,选了这部片子来练习口语。两个月里听了很多次,念了很多次。很多地方快要背下来了。这是我第一次这样看一部电影。是以要为文已记。
关于友情
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A-E-Pi的加勒比之夜,Edwardo和两三个犹太裔朋友一起喝着饮料YY着中国女生,然后看到扎克伯格略显不屑地进场,格格不入地站在那里。Wardo戴着可笑的草帽,扭动着舞蹈着走向自己的朋友。我一直觉得大学最好的时光便是那样——我们浑身带着18岁特有的自以为是,认真而又滑稽地爱自己的朋友,却自己丝毫没有察觉到。
加勒比之夜是两个好友关系的转折点。那个晚上,马克想到了FACEBOOK的雏形,而Wardo收到了final club的邀请。在那个天寒地冻的夜里,穿着一身沙滩装的Wardo捏着饮料杯说I can't feel my legs. 而Mark说,I know. I'm totally psyched about this, too. 马克只感觉到即将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项目所带来的兴奋,却没有办法意识到朋友并非出于激动而感觉不到自己的双腿。对于扎克伯格来说,这个项目是他的呼吸,是他的全部;而对于Wardo来说
非常不喜欢看所谓的成功秘诀或者发家史什么的。我们并不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只是因为他们成功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被认为是合理的,是导致成功的要素。但其实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跟他们做的一样,只是因为他们失败了,没有人给他们树碑立传而已。
再就是,什么是成功,像Mark那样成为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就是这样了。也许,对于他来说,前女友在非死不可上面接受他的交友邀请更能让他有成功的感觉吧?那三个所谓的哈佛绅士心里不平衡,最终拿到6500万美金的和解费就平衡了。这也算是一种成功吧?肖恩帕克几度成功又几度失败,他会秀会玩,自然有人追捧他。这也是成功?我自己还是最喜欢那个拿出19000美金又把它冻结的孩子气的爱德华。他也成功了,在他一根筋地相信自己是马克唯一的朋友并被算计到只剩下0.3%股份后。
六年的时间,五亿的注册用户。我相信下一个六年会有不止一个新的网站可以打破这个注册用户的记录。
“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
按照一般的电影套路,马克这样的人一定会得到成功而失去一切。其他没有成功的“好人”却从此得到“人生的真谛”。本片的高明之处在于: 它把这个时代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像记录片一样的进行收录。对主人公的天才不予以否定,对其人格的缺陷也不夸张,对周围人的描述既不粉饰也不掩饰,恰到好处的与主人公对比。讲故事的方法也很高明,既有顺叙,又有倒叙和插叙,整个影片的节奏掌握的非常之好。
显然编剧对题材下了很大功夫。影片的开始马克在小饭馆里和她女友的对话堪称经典。他一直说:你不用学习!他女友问:为什么?他说:因为你上波士顿大学。我坐在波士顿的电影院里,听到黑暗中嘘声和喝彩同时响起。在这个周边有100多所大学的城市,学校的话题十分敏感。Harvard的油子,MIT的疯子,BU的混子的确各成特色。
实际上,上哈佛本科的大半是家境优越的世家子弟,SAT分高也不一定进得去。这个大学大概也是极个别问你家里人有没有哈佛毕业生的学校。那对双胞胎才是血统纯正的哈佛子弟。其他孩子,无论自身条件如何出类拔萃,如果不是世家出身,还是有点自卑
在《社交网络》里,扎克伯格和他的女朋友的对话开头就表明一个担忧:中国的天才数量比美国的人口还要多。哇噢,他说出了实情。嗯,美国人确实担忧他们竞争不过中国人了,于是?
于是“虎妈”的中式教育方式得到了如此多美国人的关注,虽然那么多质疑却在心里透露着不自信。老美那么傲慢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行了吧,看来中国人和中国模式是成功的。民主、自由下的体制除了虚伪和给别国造成损害,越来越表现的懒惰、衰落、缺乏竞争力,于是?
于是李娜成功了,你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做的比你们好了在最高的竞争里。美国人该向中国人学习了,你看福山都说中国没有什么可以向美国学习的,西方的价值观系统也不那么具有说服力在中国面前。哇噢,看来中国真的崛起了。
恕我那么俗的看起来刻意把这些联系在一块,这是最近看到新闻以后自然而然的把这些信息联系在一起并自然而然的感到它们给予我以上这样的观念。不,我不想说洗脑和信息是否经过刻意的选择和扭曲。因为在一个本身就以扭曲、选择的思维方式对待信息的文化和社会里,讨论这些是无用的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么有趣,前段时间看老罗的演讲视频提到英特尔总裁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说这句话在这个年代是一句彻彻底底的大实话,今天看着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行为模式,才真真理解了这句话——在这个完全讲求创意和效率的时代,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敢想的事。马克和肖恩(也就是那个Timberlack扮演的创办了Napster的人格魅力爆高的狂想家)这两个偏执狂在Facebook还只是一个仅限于几所大学内部的小网站时就开始描绘价值10亿美金的未来而不是传统地把网站卖掉,于是接受不了这种偏执的合伙人最终被踢了出去,而当时对这个前景陷入疯狂的另外两人最终功成名就。也就是说在这个年代你要么成功而一夕飞黄腾达,要么失败而啥都不剩从头再来,而作为一个除了技术和创意毛都没有的年轻人的优势在于,you have nothing to lose。如果还犹如一个标准贵族一样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当然你说不定可以拿到奥运传统项目的金牌,但你永远无法改变这个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有想过把这篇文章的标题定为《又一个偏执挫男击败贵族帅哥的故事》的原因。
【社交网络】乔什·平茨主演,不过是一个小人而已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jinyulanhu.com/yingshidaquan/vid-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