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社会政治出身的意大利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在摘得金狮后依然固执地将镜头对准这个社会,只不过这次不是他所熟悉的意大利,而是西西里海湾的小岛——兰佩杜萨岛。也因为在难民问题尤为严重的今天,这个小岛另一个特殊的身份让它成为了大家的焦点——难民偷渡的前哨站。而电影《海上火焰》就发生在这里开始。
影片的开头对准了一个小男孩,他在野外玩耍,砍下树枝制作弹弓。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我们了解到他具有很多孩子共有的天性,调皮,贪玩,不喜学习,但他却是这个岛上居民一个很典型的代表,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一条主线的核心。紧接着的第二个场景夜晚旋转着的雷达,一个通信交流的指代,我们听见了难民和救生人员的对话,嘈杂的对话戛然而止,难民们的命运未卜。可以想象出这其实正是大多数偷渡难民最真实的命运写照,不计其数的难民潮中能存活的毕竟是少数,葬身大海或许是常态。而这次对话也拉出了这个故事的另一条线索:难民问题。由此开始双线叙事构建了起来。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原文载于电影世界
三年前凭借《罗马环城高速》摘下金狮的吉安弗兰科·罗西这次把目光转向了欧洲当下最热门、最敏感的移民问题,纪录片拍摄 地是意大利的兰佩杜萨岛,因为与非洲大陆相距较近,该岛常年是北非非法移民逃难到欧洲的登陆前哨站。影片一开始就把镜头给向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每天都会有许多挤满难民的小船和救援军舰在 其中穿梭往来,微弱的探照灯是海上唯一的光源,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和绝望的哭嚎在海上周而复始地游荡。而对难民来说,大海带来了无尽的绝望却也是唯一的希望,它是一道屏障,阻隔了他们深受苦难重创的故土与渴求已久的安定与平静,极度艰苦危险的海上旅 行虽是求生路,却伴随着更多死亡与疾病。深邃的蔚蓝、无助的漆黑、 未知的朝霞,镜头下多种色彩的大海日日夜夜上演着绝望与希望交叠的戏码。
影片两条线平行展开,一边是岛上淘气男孩 Samuele 的日常生活。Samuele的家庭环境在岛上甚是普遍,祖辈都是渔民,他并不喜欢读书,平日常到处瞎玩。而对大海,他的情绪是复杂的,虽然害怕真正下海,但却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渴望与敬畏
Fire at sea, no one ever see.
But it was real, just as uncountable dead people.
Hiding under Nigerian bomb, running into Sahara Desert without water, fleeing to a city of ISIS only with open prisons, getting lost in sea, dying under the speechless sky.
Is it really my life like a broken wing of butterfly?
The sea is not road, but the only way to go. It is risky in life not to take a risk, because life itself is a risk.
(首先说明,这只是我观看之后的一些感想,可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影评,抱歉)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
“这个导演可能是个理性到变态的程度的人。”,这是看完这部片子我的第一个反应。我们说,什么是纪录片,概括来说就是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能虚构情节和环境的影片类型,具有一种纪实性。素材就在眼前,转瞬即逝,在这种丝毫无法预知事态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创作者仍旧可以去注意画面的构图,给予观众一种电影式的画面美感
无政治不柏林,今年柏林把金熊颁给了这部难民题材纪录片。获奖后非议浪起,无非是纪录炮们忍受不了如此风格化的纪录片,还有它的工于设计。场景——距意大利70公里的一只地中海小岛,多年来一直是难民逃离中东和非洲,抢滩欧洲大陆的要冲。双轨叙事——一面过于详细地铺陈叙述平淡无奇、接近浪漫的小岛日常,一面是拼死涌向这里的难民。叙事克制而有力。电影中没有表现原住民与闯入者直接的接触和冲突,但两个本来互不连通的世界互相洇染与侵蚀的锈痕历历在目:老奶奶在点歌台里听到难民海难的新闻插播,社区医生B超难民孕妇,移民小伙伴教不识水性的小男孩划船……导演非浪得虚名,三年前凭《罗马环城高速》擒金狮,接拍此片后在海岛上生活了一整年,将这个10分钟短片的活儿抻成一部金熊长片。
“海上火焰”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狱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jinyulanhu.com/yingshidaquan/vid-21700.html